保护“绿色文物” 守好自然瑰宝

来源:河南日报 2023年01月31日

古都开封东南角的繁塔旁边,矗立着一棵古树——国槐,距今已有1100余年,它是目前开封市1号古树名木。经过科学保护,这棵见证了千年历史变迁和自然兴衰的国槐仍然生机勃勃。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文物”“活化石”,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下好“绣花功”,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古树名木,众多古树实现了“老有所养”,并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数超过50万株,河南家底丰厚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与前人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价值。它们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地位。

我省是古树名木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总数超过50万株,排名位于全国前列。

经过全面收集、走访、登记和普查,我省共建档古树名木30179株,其中古树29968株、名木211株;一级古树3907株,二级古树5639株,三级古树20422株;古树群615处,株数501588株。

挂牌、认养、复壮,让古树名木“老有所养”

初冬时节,新县香山湖管理区水塝村层林尽染,枫树、银杏、麻栎、紫藤、三角槭……整个村子被参天古树环绕,树龄最长的达千年之久。

水塝村是新县十大古村落之一,村里建有古树名木博物馆,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据了解,新县共有古树名木8086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852株,数量和种类均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有“中原古树第一县”的美誉。

“每棵古树身上都有标牌,树龄、养护责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新县林茶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县专门印发了《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实施古树认养活动,设立古树保护基金,让更多人参与到古树保护中来。

近年来,我省多地依据实际,对古树名木进行各具特色的保护。郑州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为古树保护立法,明确将树龄在50年以上不满100年的古树后备资源纳入保护范围;洛阳对古树名木进行GPS定位,统一格式挂牌保护,一树一照片,建立档案,同时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古树数据库。

通过强化立法保护,开展挂牌保护,建立统一的古树信息管理系统,组织抢救复壮,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我省逐步实现了古树名木保护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保护尚存技术难点,还需政策资金支持

尽管各地在努力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但现实中,古树名木的保护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参与河南省第二轮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的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陈德成在调研时发现,城镇区域内的古树因道路硬化、局部环境变化容易出现长势衰微的问题,而野外散生古树则面临山洪、火灾、雷击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且由于缺少专人管护,更易被盗伐破坏。

“古树复壮尚存技术难点,尤其对古树病虫害、生理衰弱等状况,缺少系统性研究,需要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陈德成表示,珍爱这些有生命的稀世珍宝,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可能地去呵护它们。(记者 刘晓阳 本报通讯员 王东风)

关键词: